行业概况:
l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要求“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苜蓿作为牧草之王,苜蓿行业将会得到迅速发展。
l 苜蓿行业受国家及产业政策的支持,为奶业生产提供优质牧草,对于提升我国牛奶等乳制品质量有重要作用,符合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方向。
l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家和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质量监管趋严,蛋白含量要求更高,奶业可能进行新一轮洗牌。规模奶业生产企业对优质牧草的需求会进一步提升,苜蓿行业未来很可能出现频繁的行业内横向及纵向整合。
l 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呈现几种态势,包括(1)国产苜蓿种植面积和产量会明显增加;(2)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增强推动苜蓿产业化发展,优质苜蓿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国产苜蓿的质量会明显增加;(3)国内苜蓿行业的竞争态势增强,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1、行业发展现状
1.1 行业竞争格局
从全球苜蓿种植及加工商来说,美国安德森牧草公司、美国ACX西北太平洋公司、美国贝利农垦国际 (Bailey Farm International)为全球苜蓿草生产三大巨头。国际商品苜蓿产品贸易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出口主要集中在美洲及欧洲的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法国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进口主要集中在亚洲的日本、韩国、巴勒斯坦、中国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目前,国际商品苜蓿产品市场上,发达国家的贸易规模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我国苜蓿适宜的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北纬35°-43°,东经105°以东的地区以及新疆北疆的部分地区。年降水量500-800毫米(降水量低的地区需要有灌溉条件),年平均气温5-12℃,积温3000-5000℃,土壤pH6.5-7.5。
阿鲁科尔沁旗位于内蒙古中东部,赤峰市东北部,总体为北西高,东南低。年均气温5.5摄氏度,年日照时数2760-3030小时,年均积温2900-3400摄氏度,年均降雨量300-400毫米,无霜期95-140天,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目前,阿鲁科尔沁旗拥有60万亩高效节水人工紫花苜蓿种植基地。
目前,国内苜蓿种植属于起步较晚,商品留床面积大概有300-400万亩,种植业结构不合理,2015年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强调“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因此,预计在未来几年里中国的牧草种植还会将处于引进、学习和积累过程,同时国内高品质商品苜蓿未来几年内还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国内市场竞争强度不大,关键的市场竞争力在于掌握领先和成熟的牧草种植技术,获得具有苜蓿种植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国内的苜蓿种植产业的竞争格局以小微企业及小商贩为主,定位于周边市场,且基本上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市场的竞争程度较低。因此,总体来说国内竞争格局为:市场分散,小规模区域性竞争。具体表现为:
① 行业集中度低。大多数的企业为中小微型企业及牧草商贩,可实际控制草场规模小,生产规模小,分散在全国各个牧区,且该状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
② 品牌程度低。由于现有企业能实际控制的草场面积小,并且受到地域因素限制,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加之对牧草的质量缺乏控制能力,无法打造知名品牌。
③ 牧草市场竞争程度低。牧区地广人稀,牧草的种植又受天气影响较大,因此,牧草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壁垒,将各个环节打通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筹措能力。此类企业相当少,因此市场的竞争只是集中在区域之间,整体市场竞争程度较低。
1.2 行业产业链
1.2.1 上游行业--牧草种子业
近年,中国政府加大对牧草种业的投入,自主研发的牧草品种增加,市场份额扩大。美国拥有优秀的苜蓿育种历史,目前国内进口的牧草种子有70%-80%出自美国。目前国际草种市场主要供应商包括:FGI、Alforex、S&W,其中FGI处于领先地位。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家和消费者对于乳制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日趋重视,为提高我国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为配合行动开展,提升优质苜蓿生产能力,推进饲草产业发展,中央财政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开展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在苜蓿优势产区和奶牛主产区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通过组织苜蓿标准化生产加工,强化科技支撑、突出产品质量、转变传统饲草生产加工方式,实现苜蓿增产提质,逐步建立健全我国新型的苜蓿饲草产业体系,为奶业生产提供优质牧草,为现代奶业建设和奶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
2009年-2015年苜蓿种子进口情况如下:
中国自2009年以来,苜蓿种子进口总量近1万吨,其中30%属于普通种子,基本不用于商业牧草种植。进口种子相较于国内苜蓿种子来说,有如下优点:高产、持久性及抗性强。
1.2.2 下游行业—奶牛养殖
根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未来10年,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的推进,中国奶牛养殖进入关键转型期,规模化程度将继续较快提升。预计2024年,中国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将会达到65%,比2014年提高20个百分点。规模化程度的提升将直接推动中国奶牛单产水平的提高。展望期间,中国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将提高0.9吨,2024年达到6.5吨。
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升,中国奶类产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20年,奶类产量为4397万吨,2024年达到4760万吨,展望期内平均增速为2.0%左右。受环境保护因素和资源短缺的制约,展望期间奶牛存栏数量的增长有限。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发展及学生饮用奶计划等推进,奶制品消费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含乳饮料、冰淇淋、蛋糕等食品中奶制品消费量)继续增加,2024年或将达到39.56公斤,年均增速为2.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46.30公斤,年均增速为1.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27.60公斤,年均增速2.3%。预计2020年奶制品国内总消费为5661万吨,2024年为6303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为2.3%。
2、行业法规及政策
2.1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目前行业主管部门为国家农业部和各级农业部门。农业部主要职责是研究拟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拟定农业开发规划并监督实施;研究拟定农业的产业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品品质的改善;提出有关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关税调整、大宗农产品流通、农村信贷、税收及农业财政补贴的政策建议;组织起草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乡镇企业等农业各产业的法律、法规草案。
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在行业中发挥服务、协调、维权、自律、管理等作用。
2.2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公司种植的商品苜蓿主要用于奶牛养殖行业,提高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和产奶量,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放心。近年来,我国为了促进商品苜蓿行业的规范、和谐和长久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商品苜蓿行业的发展,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机遇,推动了产品的转型。行业的主要法规如下表所示:
年份 |
颁布机构 |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
相关内容 |
2004 |
全国人大常委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 |
主要是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 |
2012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
“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
2013 |
全国人大常委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
主要是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实施的。 |
2015 |
全国人大常委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的国家法律。 |
2015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
“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
2015
|
全国人大常委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
主要是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水平,推动种子产业化,促进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制定的法律。 |
2016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
“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
2016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十三五规划纲要》 |
“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 |
3、行业规模和前景
公司的种植的饲草主要是紫花苜蓿(简称苜蓿),苜蓿是牧草之王,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包括蛋白质、类胡萝卜素、各种矿物质和初纤维等。其中苜蓿叶的蛋白质含量特别高,达到65%以上。苜蓿一直反刍动物的优质牧草、工业饲料原料。苜蓿有利于提高奶牛产奶量和牛奶蛋白质含量,同时也有利于牛、猪等顺利产仔。
我国2014年底奶牛存栏数为1460万头,按照50%泌乳牛来计,泌乳牛年需要1吨苜蓿干草,因此这部分泌乳牛对于苜蓿干草的年需求量为730万吨。同时苜蓿潜在的市场需求包括繁殖母猪市场需求,我国繁殖母猪存栏数约为5000万头,每头年需配含苜蓿的饲料1吨以上,其中按照苜蓿含量10%计,该部分苜蓿颗粒或草粉的年需求量大约500万吨。同时苜蓿对于其他单胃动物也有明显的效果。
目前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为33KG/年,目前东亚其他各国(地区)的人均消耗情况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均牛奶消耗量正在逐渐赶上韩国和台湾地区,但是还不到日本的一半。
美国的人均牛奶消耗量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牛奶人均消耗量大约为美国的1/9。
我国2005-2014年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我国奶牛存栏数和牛奶产量自2005年以来稳步增长,中国人均牛奶消耗量逐步增长。同时,中国人口进一步城镇化,城镇化比例从2000年的35%增长到2025年的65%左右,所以,我国牛奶的消耗量会因为城镇人口的进一步增长而增加,也会随着牛奶消耗量的增加而增加。奶制品消费量的稳定增加,将刺激奶牛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决定着苜蓿干草的需求量持续增长。
截止2015年底,目前国内苜蓿干草的总消耗量大约为220万吨左右,其中约120万吨从外国进口,约100万吨国内自产。苜蓿干草进口量从2008年的1.96万吨一直到2015年的约120万吨。随着中国乳制品质量的严格要求以及城镇化人口的持续增长,国内对于苜蓿的需求量会更进一步增长。苜蓿一直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我国2008年至2015年进口苜蓿草的进口量和平均到岸价的情况如下(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年份 |
进口量(万吨) |
进口额(万美元) |
平均到岸价(美元/吨) |
2008年 |
1.96 |
308.16 |
280.08 |
2009年 |
7.66 |
2,043.41 |
282.25 |
2010年 |
22.72 |
6,147.68 |
270.61 |
2011年 |
27.56 |
10,361.25 |
332.67 |
2012年 |
44.22 |
17,394.27 |
385.33 |
2013年 |
75.56 |
28,061.37 |
371.38 |
2014年 |
88.40 |
34,232.07 |
387.24 |
2015年 |
121.34 |
46,875.13 |
386.32 |
苜蓿干草的进口价格从2008年的280美元/吨至2015年386.32美元/吨,考虑到汇率变动影响,苜蓿的进口价格变动不大,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简单考虑目前国内存栏的奶牛中泌乳牛的苜蓿年消耗量以及可能未来发展的繁殖母猪苜蓿年需求量,苜蓿的年总需求量达到1230万吨,年行业规模会达到47.5亿美元。假如考虑中国人均牛奶消耗量增加,对于苜蓿的需求量会增加更多。
4、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4.1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的支持
我国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水资源等自然禀赋有限,粮食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生态保护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同年,国家农业部、国家财政部发布《2012年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实施指导意见》指出:“为提高我国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为配合行动开展,提升优质苜蓿生产能力,推进饲草产业发展,中央财政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开展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在苜蓿优势产区和奶牛主产区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通过组织苜蓿标准化生产加工,强化科技支撑、突出产品质量、转变传统饲草生产加工方式,实现苜蓿增产提质,逐步建立健全我国新型的苜蓿饲草产业体系,为奶业生产提供优质牧草,为现代奶业建设和奶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此后,“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一直在持续执行。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201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指出:“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
(2)食品安全倒逼苜蓿产业化发展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食曾引起民众恐慌,食品安全已经得到全民关注。国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使得乳制品企业对产品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更注重从源头提高产品质量,奶牛养殖企业更重视饲草的选择,对商品苜蓿的需求因而加大从而推动商品苜蓿产业化。
(3)环保意识增强推动商品苜蓿发展
苜蓿的根系发达,茎的疏导组织发达(维管束排列紧密、束内导管多、直径大),栅栏组织厚实、叶表面长有茸毛、角质层较厚,具有良好的抗旱性。我国西北部地区由于以前过度的放牧导致沙漠化非常严重,引起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国家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治理沙漠化,采取各种措施均成效甚微。而苜蓿的生长特性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治理沙漠化的作用,苜蓿种植产业化能够有效实现草场荒漠化治理。商品苜蓿产业化更进一步推动草种培育研发能力、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升,更具有抗旱性、品质优良的苜蓿种子被培育出来,使其更适应荒漠化的生存环境,商品苜蓿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其生产潜力与产值将进一步发挥出来。
4.2 不利因素
(1)苜蓿刈割、贮存等手段的落后制约了种植面积的扩大
苜蓿收获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即到了收获季节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刈割,这样才能保证养分不致太多损失;另一方面,刈割高度和刈割次数直接决定了手工收割一般要比机械收获损失更多。目前种植苜蓿的地区大多为经济落后地区,牧草的产后收储大多采用传统的半自动化方式,导致苜蓿刈割不及时、霉变、发黄的现象经常发生,失去了其应有的营养价值。
(2)标准化生产的滞后制约了苜蓿的质量
与其他产业一样,苜蓿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行业的标准、规范来约束和指导科学生产。而目前我国对商品苜蓿种子、苜蓿加工产品(粉、颗粒、块、捆)等制定的标准还不完善;对苜蓿种植过程中的施肥、培土、刈割、烘干(晾晒)、贮藏等也没有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最终导致苜蓿种植企业只能通过实践积累苜蓿种植过程中的相关细节和技术,生产出来的商品苜蓿质量残次不齐,从而影响了商品苜蓿的国内销售和出口。
5、行业发展趋势
5.1国产苜蓿种植面积和产量会明显增加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给奶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除奶牛存栏头数还会增加以外,奶牛的产奶性能和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会明显提高。中国奶农也会逐步摆脱秸秆加精料的奶农饲养模式。奶农合作社和集中托养经营模式的推广,也会快速提升我国整体奶牛养殖管理的水平。截至2014年底,国内奶牛存栏数达到1460万头,含苜蓿优质粗饲料的推广将会直接带动苜蓿的需求。随着国家推行“粮改饲和种养结合试点”政策,对国内种植苜蓿行业进行支持和补贴,种植苜蓿的比较效益的提高,国产苜蓿种植面积和产量必然会明显增加。
5.2 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增强推动苜蓿产业化发展,优质苜蓿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国产苜蓿的质量会明显增加
三聚氰胺事件后,食品安全问题进入普通人民大众的视野,对乳制品的质量拷问愈演愈烈,国家推出“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来稳定消费者对国产奶业的信心,同时对奶业质量和食品安全纳入严格监管。与此同时,国内规模奶业企业对优质苜蓿的需求迅速攀升,进而推动苜蓿产业的发展。而苜蓿的生长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治理沙漠化的作用,同时苜蓿适合的生长环境是年均降雨量低于800mm,年均积温3000℃,这些区域则一般位于退化的草原或者沙漠化的草原,苜蓿产业的推广直接有利于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控制和改善沙漠化。
5.3 国内苜蓿行业的竞争态势增强,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随着国内苜蓿种植产业的发展,国产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同时包括美国、阿根廷、西班牙等国外苜蓿种植地供给高于需求,国际草业贸易商将国外过剩的苜蓿产业向国内转移,这些都会直接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而目前国产苜蓿质量和成本可能比国外牧草种植成本高,在竞争中可能处于劣势,直接可能导致国内苜蓿种植企业生存出现问题,这些都会引发行业的整合。
投资评级定义
我们设定的上市公司投资评级如下:
买入 :预计未来六个月总回报超过综合指数增长水平,股价绝对值将会上涨。
持有 :预计未来六个月总回报与综合指数增长相若,股价绝对值通常会上涨。
卖出 :预计未来六个月总回报将低于综合指数增长水平,股价将不会上涨。
我们设定的行业投资评级如下:
增持 :预计未来六个月行业增长水平高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
中性 :预计未来六个月行业增长水平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相若。
减持 :预计未来六个月行业增长水平低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
我们所定义的综合指数,是指该股票所在交易市场的综合指数,如果是在深圳挂牌上市的,则以深圳综合指数的涨跌幅作为参考基准,如果是在上海挂牌上市的,则以上海综合指数的涨跌幅作为参考基准。而我们所指的中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是以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作为参考基准。
分析师简介
舒福刚
SAC执业证书号:S0770115120019, 2015年加入大同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分析师承诺
负责本研究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的每一位证券分析师,在此申明,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分析师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薪酬的任何部分过去不曾与、现在不与,未来也将不会与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或观点直接或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