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况:
l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结构的转型与调整,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指引,我国食用菌行业近年来得到巨大发展,并已成为惠及三农的优势产业。随着十三五规划的逐步落实,未来几年仍将是食用菌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l 我国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遍及大江南北,从南到北,从山区到平原,食用菌产业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区域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l 目前国内食用菌发展正处于生产基本上分散,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过渡阶段。大部分以初级产品的形式为主,产品的空间结构没有优势,附加值不高,经济收益有限,造成了国内食用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l 我国工厂化培植食用菌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食用菌生产企业的数量迅速增长。但是,工厂化食用菌依然没有在食用菌行业中占据主要地位,我国食用菌产业仍以农户种植为主。
l
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前景:①食用菌是绿色健康食品,未来成长空间广阔;②行业产值有望保持增长;③品种集中度较高,新产品开发地处蓝海。上游供给量增价减,下游消费有力支撑
1、行业发展现状
1.1行业竞争格局
1.1.1我国食用菌市场发展迅速,主要满足国内需求
我国食用菌产业已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换挡,产业已进入发展新常态。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2年中国食用菌产业调研及投资咨询报告》 指出:我国食用菌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总产量由2000年的664万吨增长至2015年的3,476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11.67%,总产值由2000年的227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51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8.75%。
数据来源:食用菌产量-数据库-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大同券商整理
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所生产的食用菌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改善,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观念也不断改变,对食用菌的需求正快速上升。根据数据显示,我国 2015 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3,476万吨,出口食用菌 50.7万吨,出口量仅占当期全国总产量的 1.46%,可见目前我国的食用菌供应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
1.1.2大部分品种农户种植仍是主流,工厂化比例逐年上升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主要有金针菇、杏鲍菇等,其他大部分食用菌种植以人工为主,绝大多数食用菌产量均为农户生产,而工厂化产量仍有成长空间。根据数据汇总显示,2015年,我国3,476.15万吨食用菌产量中,仅有183.94万吨产量为工厂化生产,对应的工厂化比例为5.29%。虽然现阶段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工厂化比例较低,但是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年产量从2006年的8万吨增长至2016年的257.11万吨,随着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数量增加,工厂化产品比例仍将会不断攀升。
数据来源:2015-2016年度全国食用菌工厂生产情况调研报告;大同券商整理
金针菇作为全国食用菌主要的品种之一。金针菇细分行业工厂化程度较高且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主导因素依赖于规模化、技术水平竞争,因此技术水平较弱以及规模化水平差距较大的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会持续处于弱势,慢慢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1.1.3东部地区仍处行业主导地位,中西部地区正在崛起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迅速,企业年产量逐年提高。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地区仍处行业主导地位,中西部地区正在崛起。 调查数据显示,福建、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华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16年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数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6%,处于产业高聚集区。而受到西部大开发以及产业扶贫等政策影响因素,近几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其生产方式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分散合作模式为主,工厂化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开展工厂化生产的原材料运输、用水用电等成本较高。随着土地资源,生产原材料、劳动力、运输物流等资源环境的变化,未来陕西、甘肃、贵州、新疆等西部地区,以及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部地区的食用菌工厂化将迎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数据来源:2015-2016年度全国食用菌工厂生产情况调研报告;大同券商整理
就食用菌工厂化而言,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行业周期性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价值日益重视。而食用菌是集营养、保健于一体的绿色健康食品,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以金针菇、杏鲍菇为代表的食用菌具有一定保健功效,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科学饮食、平衡营养的消费需求,受经济波动影响不大,无明显周期。
2)行业区域性
截止2016年9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数量共有590家(含在建企业27家),分布于全国的29个省区,其中福建省、江苏省、山东省位列前三位,分别为178家、97家、62家。占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总量的57.12%。可见我国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企业分布不均。
数据来源:《2015-2016年度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3)行业季节性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运用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为食用菌的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可实现周年化生产。故工厂化培植食用菌不受季节性生产的限制因素。
对食用菌的需求存在季节差异,故导致食用菌销售价格存在季节性。食用菌产品的销售淡季一般是每年的4月份开始至7月底结束,这几个月因为传统种植模式下的大棚菇和各种蔬菜相继上市,会对工厂化菇市场占有率和销售价格影响。而从8月份开始,一直到春节前后,这段时间属于食用菌销售旺季。销售价格会有所上升。例如金针菇2015年度和2016年度的价格走势如下:
1.2 行业产业链
1.2.1上游行业是农作物种植行业
食用菌工厂化种植主要以米糠、玉米芯、麸皮、棉籽壳等农作物下脚料作为原材料,因此本行业上游行业为农作物种植行业。
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作物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却偏低,主要用于饲料和有机肥原料,还有部分直接被焚烧或废弃,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所需要的正是这些农业下脚料,不但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大量品种丰富的农业下脚料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提供了原材料保障。以金针菇而言,主要原材料为米糠、玉米芯等,其价格与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直接相关。近年来,全国水稻和玉米均增产明显,米糠、玉米芯市场供给非常充足。
1.2.2 下游行业是居民食品消费及餐饮业
食用菌产品面向最终消费者。食用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对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价值,作为纯天然绿色食品,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 迎。
食用菌作为健康饮食已成为一种消费趋势。近60-70年,食用菌消费呈现全 球性稳定增长,年递增7%-16%。目前,我国食用菌消费主要集中在家庭消费和 餐馆酒楼等大众消费市场。家庭消费的稳定增长已成为拉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 的重要动力;同时,近年来,全国食用菌餐饮消费需求平均每年以18%-20%的速 度增长,餐馆酒楼的菌菜新品开发也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加。随着我国 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食用菌需求量将进 一步提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行业法规及政策
2.1 行业分类
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农业”(代码为 A01);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公司所属行业为“农业”(代码为 A01)之“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代码为A014)中的“食用菌种植”(代码为 A0142)。 根据《挂牌公司管理型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食用菌种植”(代码为 A0142);根据《挂牌公司投资型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农产品(代码为 14111110)。
2.2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管理体制
本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种植业的行业管理,研究提出种植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建议,指导种植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组织起草有关种植业的法律、法规、规章,组织提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等内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用菌管理工作。
中国食用菌协会成立于 1987 年,是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行业协会团体,是由食用菌(含药用菌)及相关行业的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以及专业合作社、地方性行业组织等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主要参与相关法规、条例,以及食用菌有关商品标准、职业准入标准、行业体系建设标准等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和监督,开展行业基础情况调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向政府部门提出制定行业政策、发展规划和经济法规等方面的建议。
食用菌行业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整体调控和运作下,遵循市场化发展模式进行市场调节,各企业面向市场,充分实现自主经营。
2.3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我国规范食用菌生产经营的主要法律法规如下:
①行业法律法规
序号 |
文件名称 |
颁布时间 |
发布单位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
1993.07.02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2 |
《 质量振兴纲要(1996 年-2010年)》 |
1996.12.24 |
国务院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
2000.07.08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4 |
《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 |
2002.04.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
2002.12.28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6 |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
2006.03.27 |
农业部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
2006.04.29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8 |
《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 |
2006.09.30 |
农业部 |
9 |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
2007.07.25 |
国务院 |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
2008.08.29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
2009.02.28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12 |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 |
2012 .08.14 |
农业部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2012年修正) |
2012.08.31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2014年修订) |
2014.04.25 |
农业部 |
15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2015年修订) |
2015.11.04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16 |
《中华人民共 和国食品安全法》 (2015年修订) |
2015.04.24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17 |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2015年修订) |
2015.04.29 |
农业部 |
行业政策
序号 |
文件名称 |
颁布时间 |
发布单位 |
1 |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 年度)》 |
2007.01.23 |
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 |
2 |
《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 |
2008.07.09 |
农业部 |
3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
2009.12.31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4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
2010.07.01 |
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 |
5 |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
2011.03.16 |
国务院 |
6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 |
2011.03.27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7 |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
2011.04.10 |
国务院 |
9 |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 年度)》 |
2011.6.23 |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 |
10 |
《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2011.9.21 |
农业部 |
11 |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2011.12.30 |
农业部 |
12 |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
2011.12.31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13 |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
2012.01.13 |
国务院 |
14 |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
2012.03.06 |
农业部 |
15 |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
2012.03.08 |
国务院 |
16 |
《关于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
2012.12.31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
17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
2012.12.31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18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
2014.01.19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19 |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 |
2014.01.24 |
农业部 |
20 |
《关于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意见》 |
2014.07.31 |
银监会、农业部 |
21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
2015.02.01 |
中共中央、国务 院 |
22 |
《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 |
2015.02.11 |
农业部 |
2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6.03.16 |
中共中央 |
24 |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2年)》 |
2016.10.17 |
国务院 |
3、行业规模和前景
3.1行业市场规模
3.1.1我国食用菌行业整体规模
我国食用菌产业已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换挡,产业已进入发展新常态。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2年中国食用菌产业调研及投资咨询报告》 指出:我国食用菌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总产量由2000年的664万吨增长至2015年的3,476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11.67%。
随着食用菌产量的快速增长,食用菌产值也随之大幅度提高,由 2000 年的227 亿元增长至 2015 年的 2,516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 18.75%。
随着我国食用菌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食用菌工厂化也蓬勃发展。2016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产量达到257.11万吨,比2015年增长73.17万吨,工厂化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443家增长至2016年的590家。
我国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主要有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蟹味菇等。2016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量达到7,369.08吨,其中金针菇日产量达到3,022.41吨,双孢菇671.61吨,杏鲍菇2,441.54吨、蟹味菇498.65吨,上述各菇种日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41.01%、9.11%、33.13%和6.77%,其他菇种占9.98%。
3.1.2我国金针菇市场规模
金针菇作为我国工厂化生产的主要产品之一,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工厂化金针菇日产量达到3,022.41吨,比2015年增加了631.01吨,增幅达到26.39%。金针菇日产量由2010年的988.9吨增长至2016年的3,022.41吨,复合增长率达到17.30%。按我国十二五规划预计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7%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金针菇产量将达到451万吨。
全国来看,工厂化金针菇产品的销售情况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金针菇在工厂化程度较高、产量较大的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地区,竞争激烈,近年来价格出现下降趋势,但在新疆等省份的市场和二、三线城市呈现供需平衡的态势,价格波动较小,利润也相对稳定。
3.2行业前景
3.2.1食用菌是绿色健康食品,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食用菌是集营养、保健于一体的绿色健康食品,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食用菌 B族维生素含量高于肉类,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是一般水果蔬菜的几倍到几十倍,脂肪含量较低,且其中 74%~83%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以金针菇、杏鲍菇为代表的食用菌具有一定保健功效,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科学饮食、平衡营养的消费需求。
2015年,国内每人食用菌日均消费量约 70 克(湿品),与营养学家建议的 250 克仍有较大差距。可以预计在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趋势下,我国食用菌行业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广阔。
3.2.2行业产值有望保持增长
食用菌行业高速扩张。参考食用菌行业协会数据,2005 至 2015 年间,食用菌产量增长 2.6 倍,年复合增长率 10.04%;产值增长 4.3 倍,年复合增长率 15.7%。到 2015 年,食用菌产量已达 3476 万吨,年产值 2516 亿元。2011 年我国食用菌产值已超过棉花,成为我国粮油果菜之后的第五大农作物。
2000- -2015年行业总产值
行业进入平稳增长时期,未来5年仍有望保持产值增长。我国人口基数大,现估计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消费国(2016 年出口额约 153 亿人民币,进口额极小)。食用菌总行业经历了爆发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时期。行业产量 2003 年增长率最高达到 18.6%,2014 年由于整体经济低迷下降至 3.2%,2015 年回升至6.3%。而从产值来看也由爆发期每年 20%以上增长放慢到 10%左右。近五年居民收入和餐饮需求复合增速均在 10%以上,近两年增速虽有下滑,但考虑消费升级,食用菌行业产值仍将保持正增长。
3.2.3品种集中度较高,新产品开发地处蓝海
食用菌行业产品集中度较高,前三大品种占比 57%,前七大品种占比 84%。自2009 年以来,我国产量最大的 3 种食用菌产品一直稳定为香菇、平菇、黑木耳,2015 年三者产量均接近或超过 600 万吨,相加占当年食用菌总产量的 57%;年产量超过 100 万吨的还有金针菇、双孢菇、毛木耳、杏鲍菇,前 7 种产品占当年总产量的 84%,产品集中度较高。近年来双孢菇、毛木耳增速较高,香菇、平菇、黑木耳、杏鲍菇产量稳中有增,金针菇产量除 2012 年出现小幅下滑外,整体上仍处上升通道。
新产品开发地处蓝海,行业有望迎来新增长点。统计表明我国已发现的食用菌超过 900 种,已栽培的种类有 70-80 种,形成商品的仅 50 种,新产品开发潜力巨大。新产品问世或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为行业带来新增长点。
2007- -2015 年细分市场产品产量(万吨)
前7大品种产量增速
3.2.4上游供给量增价减,下游消费有力支撑
食用菌上游行业为农作物种植业,相关产品价格下降有利于降低成本。食用菌种植主要以米糠、玉米芯、麸皮等农作物下脚料作为原材料,不但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以金针菇为例,主要原材料为米糠、玉米芯。原材料在食用菌种植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一般在 35%至 50%之间。2014 年后我国稻谷和玉米增产明显,原材料供给充足;同时,稻谷和玉米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有利于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利润。
食用菌下游行业为餐饮业,居民收入和餐饮业增长是需求端的有力支撑。食用菌产品主要通过经销商销往酒楼、饭店和食堂,以及通过农贸市场或超市销往千家万户,少部分经深加工后出售给终端消费者。食用菌行业需求的驱动因素有二:
第一,餐饮业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产品需求。2005 至 2015 年全国餐饮业营业额规模增长超过 3.8 倍,复合增长率 14.5%,与食用菌行业产值增长正相关;
第二,消费升级支持需求增长。收入提高在拉动食品消费的同时,居民消费理念进化,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上升,间接支持行业发展。2005 至 2015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接近 3 倍,年复合增长率 11.45%。
受宏观经济影响,近几年餐饮业和居民收入增速下滑,但仍保持正增长,从需求端持续利好食用菌行业增长。
全国餐饮业营业额及增速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金额及增速
4、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4.1有利因素
4.1.1政策支持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食用菌产业列为提倡大力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 见》、《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法律法规以及产业政策都对农业、种植业、食用菌行业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与扶持作用。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指引,我国食用菌行业近年来得到了巨大发展,并已成为惠及“三农”的优势产业。随着“十三五”规划的逐步落实,未来几年仍将是食用菌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同时,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其栽培原料主要为农业废弃物,产品收获后的培养基又可作为绿色有机肥还田,使农业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属于国家鼓励和支持的循环经济。
4.1.2消费需求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结构的转型与调整,人们对于品质有保证的工厂化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根据数据显示,我国 2015 年出口食用菌 50.7万吨,创汇 29.79 亿美元,比 2014 年的 28.33 亿美元增长 5.2%,但出口量仅占当期全国总产量的 1.46%,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后,食用菌出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食用菌供给不在仅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广阔的国际市场也待进一步的开发,行业生产规模亟待进一步扩张。
4.1.3产业链延伸
食用菌产品不在仅处于初级产品阶段,即鲜品、干品、罐头和腌渍品等,食用菌产品还可加工成休闲类食品、烹饪类辅料等,其中,食用菌的保健品领域近年来愈受重视。医学研究表明,食用菌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保肝解毒、健胃等多种功效,而临床结果显示部分菌类如香菇多糖应用于胃肠道肿瘤、癌性胸水的辅助治疗。随着食用菌的医药功效成功验证和人们对健康愈加重视,食用菌的价值将不断提升。食用菌深加工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增点,同时国家不断出台农产品深加工扶持政策,推动了食用菌附加值的增加和产业链的延伸,为食用菌生产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及潜在市场规模。
4.1.4生产及加工技术进步
据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杂志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9月,全国食用菌企业数量较2015年减少36家,但是年产量却增加73.17万吨。可见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机械化、智能化、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及加工技术的进步,有效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且随着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也降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成本,从而给行业带来更大的利益空间。
4.1.5市场物流体系的完善
全国食用菌流通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集体贸易为载体,以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运销商贩、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格局。全国各类食用菌批发市场近100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60多家,年交易额过亿。这些市场分布纵横交错,成为我国食用菌流通中心。
同时,随着物流公司数量增加,中国公路铺设公里数大幅增加,物流货运冷链技术不断完善,并且国家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运输政策,减免鲜活农产品运输的路桥费用,使得食用菌产品扩大了运输半径,缩短了运输时间,更有利于其发展。
4.2不利因素
4.2.1管理不规范、产业化程度低
工厂化生产虽然已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食用菌生产方式总体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式的小作坊生产为主,行业管理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食用菌生产的发展也较为盲目,生产种类集中在几个较为有限的品种,没有调控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4.2.2缺乏权威市场信息发布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权威的食用菌市场信息发布体系,信息监测和处理系统建设较为滞后,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食用菌市场,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食用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建设完善。
4.2.3人才不足
食用菌工厂化作为现代化农业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食用菌工厂生产越来越向智能化、工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更适合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目前我国人才的培育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的人才相对缺少,基本是通过企业慢慢培养,人才方面的不足会制约行业的发展。
5、行业发展趋势
5.1生产方式规模化
我国食用菌以前是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分散小生产,这种小生产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特别是食品安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不能满足市场对食品安全要求的需要。现在,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的周边,已经有一些工厂化的食用菌公司在生产,他们设备先进、管理科学,能够满足现代市场的要求。
5.2从业人员专业化
目前,从事食用菌生产、研究的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为我国的食用菌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早在2002 年,吉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食用菌作为专业”,以李玉教授为带头人的团队开创了全日制培养食用菌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先河,改变了我国食用菌发展之初以农民为主力的局面,为整个产业在食用菌的生产、菌种的培育与发酵、生产管理方面提供人才保证。
5.3产区向北方及西部扩展
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起源于福建、浙江等南方省区,由于北方农作物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以及北方相对干燥冷凉,利于环境控制和优质品的生产等因素,南菇北扩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同时我国西部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2007 年四川省食用菌产量突破100×104 t,内蒙古、甘肃、宁夏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和冷资源,在山区及不适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的非耕地集中建设大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合种植粮食作物的非耕地集中建设大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5.4产品种类增加
消费者以前主要将食用菌作为蔬菜食用,据统计,作为蔬菜食用的食用菌占产量的90%以上。随着技术的提高和产业升级,以食用菌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调味品、营养强化剂、辅助治疗品、药品逐渐增多。这些产品附加值高、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其市场必将进一步扩大。
投资评级定义
我们设定的上市公司投资评级如下:
买入 :预计未来六个月总回报超过综合指数增长水平,股价绝对值将会上涨。
持有 :预计未来六个月总回报与综合指数增长相若,股价绝对值通常会上涨。
卖出 :预计未来六个月总回报将低于综合指数增长水平,股价将不会上涨。
我们设定的行业投资评级如下:
增持 :预计未来六个月行业增长水平高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
中性 :预计未来六个月行业增长水平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相若。
减持 :预计未来六个月行业增长水平低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
我们所定义的综合指数,是指该股票所在交易市场的综合指数,如果是在深圳挂牌上市的,则以深圳综合指数的涨跌幅作为参考基准,如果是在上海挂牌上市的,则以上海综合指数的涨跌幅作为参考基准。而我们所指的中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是以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作为参考基准。
分析师简介
宋昊霖
SAC执业证书号:S0770116050026, 2016年加入大同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分析师承诺
负责本研究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的每一位证券分析师,在此申明,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分析师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薪酬的任何部分过去不曾与、现在不与,未来也将不会与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或观点直接或间接相关。